智能建造技术:从“人工主导”到“数字赋能”的范式转型

智能建造技术:从“人工主导”到“数字赋能”的范式转型

​核心逻辑​​:智能建造是通过“数字化设计-自动化施工-智能化管理”的全链条升级,实现工程建造的“更高效、更精准、更安全”。2025年,以建筑机器人、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物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建造技术已从“试点应用”走向“规模化推广”。

(一)建筑机器人:替代高危与重复作业

传统建筑施工中,砌砖、喷涂、焊接等作业存在“劳动强度大、安全风险高、效率瓶颈明显”等问题。2025年,中建集团研发的​​第三代建筑机器人集群​​已在多个保障房项目中规模化应用,覆盖“砌筑-喷涂-搬运-质检”全流程:

  • •​​砌砖机器人​​:通过3D视觉扫描墙体轮廓,自动规划砌筑路径,每小时砌砖量达800-1000块(熟练工人约300-400块),且灰缝厚度误差<1mm(规范要求≤3mm);
  • •​​喷涂机器人​​:搭载高压无气喷涂系统,自动调节涂料流量与喷涂角度,墙面平整度偏差<2mm(人工喷涂偏差常>5mm),涂料利用率提升至85%(人工仅60%);
  • •​​协作焊接机器人​​:采用“主从控制”模式(人工远程操控+机器人自主避障),焊接速度达1.5m/min(人工约0.5m/min),焊缝质量合格率>99%(人工约90%)。

(二)BIM+物联网: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枢

BIM(建筑信息模型)是智能建造的“数字底座”,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集成建筑的结构、机电、装修等信息(精度达LOD500级),实现“碰撞检测-进度模拟-成本控制”的协同设计。2025年,BIM进一步与物联网(IoT)融合,形成“建造-运维”一体化管理平台:

  • •​​施工阶段​​:在构件中嵌入RFID芯片(如钢结构梁、混凝土预制板),实时追踪位置与安装状态;通过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养护温度、湿度(误差<±1℃/±5%RH),确保质量达标;
  • •​​运维阶段​​:结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(如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桥梁挠度、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建筑振动),实时预警结构损伤(如裂缝扩展、螺栓松动),运维效率提升40%,成本降低25%。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