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地质与水文:工程选址的“科学依据”

工程地质与水文:工程选址的“科学依据”

核心逻辑​​:地质与水文条件直接影响工程的稳定性与耐久性,前期勘察是“规避风险”的关键。

(一)工程地质:岩土体的“体检报告”

通过钻探、原位测试(如标准贯入试验)获取岩土参数(如抗剪强度c、φ值),判断地基承载力(如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=180kPa),指导基础形式选择(软土地区用桩基础,岩石地区用天然地基)。

(二)水文地质:地下水的“动态监测”

分析地下水位(常年水位与季节变化)、渗透系数(如粗砂K=1×10⁻³cm/s,黏土K=1×10⁻⁷cm/s),评估“基坑降水方案”(轻型井点降水适用于渗透系数较大的砂层)与“边坡防渗设计”(如水库大坝需设置防渗帷幕)。

建筑工程技术:人居空间的“建造艺术”

​核心逻辑​​:建筑工程是覆盖面最广的工程技术,涵盖从设计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。

(一)结构设计:安全与经济的平衡

  • •​​结构形式​​:框架结构(适合多层住宅)、剪力墙结构(适合高层住宅)、钢结构(适合大跨度场馆)各有适用场景;
  • •​​抗震设计​​:通过“设防烈度”(如8度区建筑需满足“小震不坏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”)与“耗能构件”(如阻尼器)提升韧性。

(二)施工技术:从基础到装修的全流程

  • •​​基础工程​​:桩基础(灌注桩、预制桩)承载力可达数百吨,筏板基础(整块钢筋混凝土板)用于软弱地基;
  • •​​主体结构​​:混凝土浇筑(需控制坍落度160-180mm)、钢结构焊接(采用二氧化碳保护焊,强度≥母材);
  • •​​装修工程​​:防水(卷材防水层搭接宽度≥100mm)、保温(岩棉板导热系数≤0.04W/(m·K))。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