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学科系统工程:从“单一领域”到“全局协同”的综合挑战

核心逻辑:复杂工程问题(如城市水资源协同治理、深空探测任务)往往涉及“多学科交叉、多主体协同、多目标平衡”,需通过系统工程方法实现“整体最优”。2025年,中国科协发布的“区域地表水-地下水-再生水-外调水-海水协同利用与治理技术”难题,正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代表。
(一)多水源协同:破解水资源短缺的“系统思维”
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面临“地表水不足(如黄河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15%)、地下水超采(华北平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‘地下水漏斗区’)、再生水利用率低(仅20%)、外调水依赖度高(如南水北调中线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)”的多重矛盾。2025年,清华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提出“五水协同”系统工程方案:
- •数据融合:整合气象卫星(监测降水)、地下水位监测井(精度±0.1米)、再生水厂传感器(水质实时检测)等多源数据,构建“水资源数字孪生平台”;
- •智能调度:通过强化学习算法(AI模型),根据实时需求(如农业灌溉、工业用水、生态补水)动态分配水源(如优先使用再生水满足景观用水,外调水保障居民生活),使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%(传统模式仅60%);
- •生态修复:通过“地下水回灌+湿地净化”组合措施,修复超采区地下水位(年回升0.5-1米),改善河道生态流量(最小生态流量达标率从50%提升至90%)。
2025年的工程技术,既是“硬核创新”的攻坚战场,也是“系统思维”的实践舞台。从新型材料的性能突破到智能建造的效率革命,从能源转型的绿色实践到数字赋能的全链条升级,每一项技术进展都在回答“如何用工程手段解决人类发展难题”的核心命题。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、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,工程将不仅是“建造实体”的技术,更是“塑造未来”的艺术——更智能(自主决策)、更绿色(低碳可持续)、更协同(多学科融合),最终服务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。